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八十年代东北边境风云往事 > 第88章 光绪年间老秀才 百年沧桑话历史

第88章 光绪年间老秀才 百年沧桑话历史 (第2/2页)

他继续说道:“我爹是副统领,管理侨民的地方事物,那时候的海兰泡,主要经商为主,他就负责维护。咱中国人在瑷珲城(黑河)这边弄些布匹绸缎、白酒、木器、瓷器啥的去海兰泡卖,老毛子都拿银子和牛羊来换,那时候的海兰泡,可热闹着呢!都是做生意的客商,光大商号就两百多家,卖啥的都有,可不比阿勒锦和瑷珲差多少!我记得当时本地那些少数民族,加上一万多中国侨民,得有好几万人。”老爷子还是习惯性的管哈尔滨叫阿勒锦,管黑河叫瑷珲,叫了一百多年,已经习惯了!

小光憋了半天,想问个问题,但不知该如何称呼老人。最后在脑子里倒腾半天,想了个大差不差的称呼,鼓起勇气大声问:“太老太爷,我想问个问题!”老人看着他笑道:“这孩子跟我那五辈儿差不多大,叫我太老太爷也差不多!嘿嘿!辈儿算的还挺清楚,你问吧!”老爷子很是开心,这么多年,很少有外人陪他聊天,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讲给人听。

小光继续问道:“太老太爷,你说海兰泡有好几万人,只有一万多中国侨民,那剩下那些都是哪国人?他们归谁管?”说完,他便认真的看着老人,期待着他的答案。

老人想了想,把烟袋锅儿在鞋底子上磕了磕说:“哎呀!你这个问题我还真不好说!海兰泡这个地方,以前那里算是中国的,但咱很少去管理。咸丰年间划给了俄国,他们也没实际接管,当时就是片没人管的地方,那里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蒙古族都有,都是牧民。后来去做生意的中国人多了,才成了镇子。俄国人在瑷珲条约上允许中国侨民在那居住,也可以派人管理,所以后来我爹才被派过去。我说的一万多华侨,都是陆陆续续过去的侨民,跟当地人融合了。”

小光听的有些糊涂,他问道:“是不是说,那地方最早没人去管,谁去居住或做生意都行。慢慢咱去的人多了,就变成咱的了,最后又被老毛子抢走了?”老爷子想想说:“也可以这么说,但历史这东西,有些是说不清的,他说是他的,咱说是咱的,最后谁抢着了就变成谁的了!想要回来就难了!”

小芸和万龙听的也是云里雾里,但她不得不佩服这老爷子的记忆力和清晰的思维。一百多岁的年纪,竟然对那个时期的事有这么深的记忆,而且还能客观的看待历史,简直不可思议!这秀才终究不是白念的。

她插话道:“爷爷,你的记忆力咋这么好啊?都一百年了,你还都记得呀?”老人微微笑道:“记得!小时候和年轻时候的事,都记得清楚着呢!可最近这五六十年的事,脑子有时候会记不清了。”六爷也接道:“没错,我小时候的事儿都在脑子里,给谁家打过长工,工钱多少都记得,反而是最近这些年的事好多记不起来了。”看来人年轻时候的记忆力是最好的,那时候记的东西忘不掉,反而越是后来的事越记不清了。

小光眨眨眼道:“太老太爷,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说话和我们感觉都差不多,清朝时候人说话,不是用文言文之乎者也的吗?”他这个问题让小芸也不住点头,期待着答案。

老人把烟袋锅儿在鞋底敲干净了,又换了一锅烟,点着之后慢慢地对小光说道:“我虽是海兰泡鄂温克族,但生在阿勒锦,打小儿就说汉话,那时候老百姓说话跟现在差不太多,就是现在的新词儿比那会儿多了!文言文是考八股、做文章才用,平常谁说话那么说呀?嘿嘿!”

小光笑着点了点头道:“哦!我还以为跟古书里那样呢!比如说:今日得见老人家实乃三生有幸,若非今日得见仙颜,实不敢信这世上竟有如此长寿之人!真乃彭祖显灵,子牙再世,奇哉!妙哉!”小光此处颇有卖弄之嫌。

老人突然看着小光,眼中显出神采,竟以古语对应:“哎呀!你这后生博古通今,老朽在此山中七十余载,未曾遇过如此对话之人。老朽乃一介凡夫,岂敢比那彭祖姜尚?真乃折煞老夫也!哈哈哈!”老爷子开心的像孩子一样大笑出来,这是他久违的童心!

小光不好意思的笑着说:“小生实有卖弄之嫌,还望老人家恕罪,但不知这等对话,是否与那时言语相近?”他依然在逗老爷子开心!

老人笑着说:“孩子,刚才咱俩的对话,那是我当年和一帮秀才、贡生在一起舞文弄墨,才那样说话,平民百姓不这样说,老百姓就跟你们说话差不多。哎!想不到,一百年之后,还有人能跟我这样对话,这让我又想起那时候的好多事!嘿嘿!”

小芸惊异的看着小光说:“儿子,你还会说那时候的话呢?妈呀!你可真行,书没白念!”她不知道,小光上学偏语文偏的厉害,这孩子读杂书读的多,语言天赋也非常好。

老人家起身在一个小木箱子里,拿出了一个油布包儿,对小光说:“来,我给你看样东西!”他边说边打开那个油布包儿,从里面拿出一张颜色已发黄的纸出来,小心翼翼的打开,平铺在桌子上。大家都探过来仔细看这张纸。

老人家看着小光道:“这是我当年中秀才之后,乡试考举人第二场那篇文章,考完之后我把它默了下来。就是庚子年渡江逃到瑷珲的时候,我都裹好带在身上,没舍得扔了,一直留到今天。”

小光看着那纸上,一行行如印刷体的繁体正楷,不自觉的惊叹一声:“天哪!这字也太好了吧?”随即念道:“光绪十一年,补行乙酉,恩正科乡试,题目,第二场,第五题……”万龙和六爷还有小芸,都瞪着小光听他念。

小光念到此处,便红着脸念不下去了,后面便都是八股文,枯涩难懂。这一大篇文章,就算都认识也要读一会儿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