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考古簋迹 > 第23章 天坑

第23章 天坑 (第2/2页)

“这里面还有油。”李春发现墙壁上每隔一段在一米左右都有一个凹槽,手摸一下摸到一些油腻腻的东西,放在鼻子下闻,忽然甩手。“卧槽,什么味。”

墓道或者神道大多都有长明灯,却并不是给活人用的而是专门为墓主人照亮的。据传说长明灯所用的燃料是人鱼膏,点燃后可以持续燃烧几百年。张鲁一当然知道所谓人鱼膏不过就是鲸鱼的脂肪提炼出来的油脂,一个灯盏里的油量烧个二十四小时已经顶天了,要说能烧个几百年,只能说是个笑话。

“是不是有点腥,可能是鲸鱼油吧。”张鲁一用手电照了照李春的手,却发现他的手被油污染成了黑色,鲸鱼油是无色透明的,难不成是时间太久变质了?

瞿北野将李春的手举起,在鼻子下闻了一下,摇着头说道:“不是鱼油,这是石油的原油。看性质含硫少石蜡含量高,属于高质量的原油。”

“石油?没搞错吧,大哥,我读书少,你可别忽悠我。”李春瞪大眼睛看着瞿北野,一脸的怀疑,然后转脸看向张鲁一。

瞿北野笑着点点头:“我书读得还不少,肯定没搞错。”

张鲁一知道因为欧洲在工业革命后科技发展迅速,关于石油得发现很多国人都误以为是外国人的科技,但实际上中国人发现并使用石油的历史要比欧洲人早得多。早期古人将石油定名为“石脂水”,用做燃料和照明。后来用于战争,又称为“猛火水”。甚至石油这个名词也是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给定的名字。虽然他没想到在这个偏远的地方竟然会有石油出现,但是他还是十分信服瞿北野的学识,于是对着李春点了点头。

得到张鲁一的确认,李春显得有些兴奋:“我还愁着带的燃料不够点火把,这会儿好了,足够用了。”说着让泰瑞帮忙取了些碎布,将凹槽里的原油吸干,却发现刚刚吸干没几分钟凹槽又满了,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呦呵,合着这还是个聚宝盆。”李春叫着,瞿北野推开李春,也用布将凹槽内的原油吸干,这才发下凹槽的侧面有一个极小的空洞,正源源不断地向外缓慢渗着黑色的油液。瞿北野想了想,忽然一拍脑袋叫道:“我明白了,这个洞周围必定有一座深埋的油田,这地方设计真是精巧,这设计人要是活到现在绝对能得诺贝尔。”

李春不知道什么诺贝尔,更不知道这姓诺的是在哪个胡同口买煎饼果子的,反正不认识,所以并不感兴趣。于是擦掉手上的油污,对着张鲁一嚷嚷:“兄弟,这有三条路,到底走哪个?”

对于溶洞探险来说,张鲁一以及董跃森这些搞考古调查的都知道一个原则,就是右侧原则,简单说就是凡是遇到岔路,优选右侧,目的只是有序探查,避免重复。

张鲁一与董跃森对视了一眼,相互点了下头,随即伸手指向右侧的地洞入口。

一群人有序进洞,依旧是李春在前面开路。进洞走了大约半小时,张鲁一忽然发现地面台阶逐渐变得比正常的台阶浅了许多,走起来比之前轻松很多。洞里的四壁并不平整,很多地方的钟乳石旗和柱还处于天然状态,打磨程度比较之前的要粗糙得多,初看上去更像是个烂尾工程。这让张鲁一他们有些担忧。这种半拉子工程,如果放在古墓葬,大多都是因为建造时间不够。比如古代皇陵还未造好时,皇帝已经驾崩,所以加班加点赶工完成。这样免不了会在收尾的时候粗糙些。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因为赶工期,留下的许多隐患,从而导致随葬品因为密封不够严密而氧化毁损。

对此,瞿北野提出不同看法,因为他发现这里人工开凿的地段和自然溶洞地段是相互间隔出现,这里面似乎有着某种规律,更像是设计者故意为之。

听了瞿北野的话,张鲁一也留心观察,果然如瞿北野所说,只是他想不明白,古人为什么要这样修饰地道,难道仅仅是单纯的审美偏好,只是认为这样更加好看?无论如何考察还是要继续,反正眼前就一条道,并没有什么岔路,走不通原路退回就是了。

渐渐地,张鲁一觉得迈动脚步开始有些吃力。或许是因为周围的景像几乎一成不变,加上黑暗的环境也很容易引起疲劳感,张鲁一这样想着。他随口问了泰瑞和董跃森,他们也说有同感,一群人动作开始迟缓,只有岩香和姬道玄看上去一点反应也没有。这小丫头常年跟着父亲上山采药,脚力了得,走着走着,她已经超过李春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鲁一锅,这里有个人。”岩香的叫声,让张鲁一昏昏沉沉的脑袋忽然惊醒,于是分开人群挤到前面,只见岩香正蹲在路边看着一个瘫软在地上的人。

张鲁一凑近看,地上的只是一具干尸。干尸的面目因为水分丧失,干瘪得有些狰狞。在手电照射下,干尸的皮肤呈现着毫无光泽的灰褐色,看来最起码死了十年以上。干尸的衣服有些氧化破损,但还是能大致看出是一件没有领章的六五式军装,这是建设兵团当时的标准服装。张鲁一知道这人可能跟父亲那次探险有着莫大的关联。

李春也跟着蹲在一边,从衣兜里掏出一盒烟,抽出一支点上。双手举着烟,然后闭眼嘴里念念有词地拜了几拜。

“大春子,你这是干吗?”张鲁一有些不解。

李春没理他,等拜了三拜才开口:“这位兄弟不管是怎么去的,毕竟都是当过兵,见到牺牲的战友都得祭拜一下,等会找个地方埋了吧。”

张鲁一想想建设兵团也有军队编制,也就没说什么,随后翻看了军装的衣兜,除了一些碳化的窝头,没找到任何东西。倒是在干尸的背后发现了一个写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的军用背包和一个行军水壶。水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文革甚至到八十年代初还在广泛使用的深绿色军用款。书包可能因为被尸体压在下面,看上去并没有氧化变脆,打开书包,里面有一个铁皮手电,电池盖的部分已经锈迹斑斑,这是里面的碱性电池腐烂后的溶液导致的结果,这些溶液同时腐蚀了边上的几本书,导致这些书都已经结成硬块,无法翻开,不过还能大致看清这是一本“毛主席语录”。张鲁一对这些东西并不关心,继续翻找,最后在书包的隔层里发现了一本建设兵团的工作证,和之前在鬼王墓里发现的那本基本是一个款式。

这本工作证保存还算不错,只是年代久远些,字迹有些模糊,不过还是能勉强辨认出一个名字“蒋建国”,这印证了张鲁一的猜想,蒋建国就是当时参加探险的七人之一,他记得蒋建国在材料上显示的是失踪,却没想打却早已死在这洞里这么多年。

岩香仔细观察着蒋建国的尸体:“这个人死的好惨。看着身体还完整,但是看着七窍流血的情况,应该内脏有破裂。”

李春听罢也凑近尸体观察,果然蒋建国的尸体双眼角有明显的撕裂,眼口鼻耳都有紫黑色干涸的流血痕迹。人体能出现这种伤害,大多数都是在巨大冲击波的冲击下形成的,大多数这种伤害会持续很长时间,人也很少会立刻毙命,这也难怪蒋建国的脸部完全扭曲,可见他在死前的痛苦是何其惨烈。这让张鲁一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后面的路会有怎样的危险出现他心里没底,他要做的只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证科考队人员安全。

溶洞内都是石灰岩结构,挖坑几乎是不可能,李春只能找到一处低洼地将蒋建国的尸体安置,找了些碎石头进行掩埋。做完这一切,李春又点了三支烟,蹲在墓边喃喃自语:“老哥,今儿没时间把你带出去了,哪天有机会我李春一定给你找个风水宝穴给你移过去。”

“继续前进。”张鲁一默不做声地等着李春做完这些,吆喝着。

队伍缓慢前进,坑道仍然没有到头的意思。长时间在这样一个狭长的空间行走,疲劳感使每个人的焦躁情绪被无限放大,没有人再说话。这一路没有什么新发现,只是找到几个与蒋建国身边一样款式的行军水壶和几根烟头,其中一个水壶的肩带上有红色圆珠笔写的张卫东三个字,这至少说明张卫东也曾和蒋建国一起来过这里。

瞿北野观察着整个地道内墙壁的变化,在努力找到间隔打磨的规律。

“好像有些不对。”瞿北野忽然停下叫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