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大宋文华集 > 第43章 农户子弟读书难

第43章 农户子弟读书难 (第2/2页)

好在姬长卿、陈氏商行现在与很多人都有合作,他们的利益还是一致的,可要是知府、通判这些人起了心思,只怕是一个小小陈氏,骨头都得被炸出油来,才肯罢休。

毕竟宋朝的法律制度,都偏向地主官绅,所谓的厢军制度,不过就是为了方便“士大夫”们兼并土地罢了!

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罕司、侍卫步车司。厢兵从事劳役大概包括:京城的东西八作司、牛羊司、御辇院、军器库、后苑造作所、后苑工匠、南北作坊、绫锦院、弓弩院、东西水磨务、东西窑务、御厨、御膳厨、法酒库、油库、醋库、布库等,以及开封府的步驿、马递铺(骑马递送文件)等。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

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成为禁军,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称为“厢军”,隶属侍卫司(实际上只是管辖厢军的“名籍”)。厢兵主要从事各种劳役,因而也称为“役兵”。(题外话:所以说,从宋初开始,广大的民户基本上摆脱了徭役(夫役、力役)的困扰,得以致力于耕作或其他劳动,这有利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

厢军的来源,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犯人刺配到本州充当厢军,以供役使,称为“配军”;从禁军中拣选降为厢军的,称为“落厢”;在招募中达不到禁军身高要求而充作厢军的等等。厢军总人数在真宗末年达到四十八万之多,厢军番号多达二百以上,不同番号的厢军,承担不同的劳役。只有少数番号的厢军,尤其是厢军中的马军,主要作为地方军,以维护地方治安为主。从事劳役的主要是厢军中的步军。

厢军有时也参加战斗,尤其是是边境州、府的厢军,厢军虽然只是地方军、役兵,但毕竟是有组织的军事群体,比之普通民众,更容易甚至是首先得到守城官员的重视,率以抗敌。沿边地区的厢军,至真宗时期经常作为边防军,不只是如上述守城时参加防守战斗,其精锐的部分有时还可替代原先驻防的禁军,故而厢军也是禁军主要的来源之一:或是补充原有禁军的缺额,或是建立新番号的禁军。

由于厢军与禁军的俸钱悬殊,大约相当于承担同样任务禁军的一半左右,禁军还有其他优厚的待遇(如:禁军在置营地有营房以供兵士家属居住等),因此厢军升格为禁军,也就成为了一种“奖励”

厢军的编制,大体上与禁军相同,但只不过军和指挥(营)两级,指挥(营)为基层单位。有些地方一些番号的厢军人数较少,则以“都”为基层单位,如渡船都、梢工都、杂作都等。厢军的高级将领是马步军都指挥使,除厢军中军官应格升迁者外,还有由禁军高级将领,由于升迁、老、疾或过失至厢都指挥使、遥领团练使。副职为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军一级的马军及步军正副将领的军衔同上。指挥(营)一级的马、步军指挥官为指挥使、副指挥使。“都”一级的指挥官,马军为军使、副兵马使,步军为都头、副都头,其下各有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等。

这也是为何宋朝会造成“三冗”的结果,这些种种偏向,也难怪人家都说“大宋的天下,是与士大夫共治之”。

这难道不是在变着法告诉“士大夫”,你们放心兼并土地,凡事由我给你们兜底,只要你不造反就成。

或许兼并土地对“士大夫”来说,只是多了些家产而已,可对于许多大宋农民来说,却是少了赖以为生的根本。

在这个时代,土地不仅一家生活繁衍的根,更是他们祖祖辈辈的心灵寄托。

当然姬长卿没有资格说别人,他也在兼并土地,不过相对于强取豪夺,姬长卿的方式显得更文明些,更先进些。

翻阅历史资料,当历史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伟大变革是不成熟的!

所以姬长卿当下需要的是,传播新思想,争取每一个优秀的大宋好青年。

姬长卿

为此姬长卿制定了一个计划,一个名为“希望火种”的计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