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大宋文华集 > 第75章 地理课业

第75章 地理课业 (第1/2页)

六七看书 67kss.cc,最快更新大宋文华集!

对于姬长卿布置的作业,陈谨已经习惯了,倒是夭夭很是惆怅。

以她贫乏的字典和现有的知识,那怕她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如何治理黄河?

黄河治理本就是华夏民族探讨的千古难题。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不断遭受超乎想象的洪水灾害。正如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言:“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直到近代,黄河仍旧平均每三年就有两次决堤。若干次灾难性的洪水重新绘制了地图。

在冲破堤岸之后,黄河可能再也找不到重回旧道之路:一场大洪水造就的内海,会冲出一条通往海岸的新河道。

自公元前600年以来,黄河已经发生了几十次这样的变迁,其中有八次可以归为“大变迁”。这意味着,注入海洋的河流可能离它先前的位置有几百公里远。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们总结治水的规律,得出了疏导和筑坝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一直延续上千年。汉朝人发现,筑坝也不是解决黄河水患的最好方法。筑坝之后,黄河之中的泥沙越积越多,导致河坝越筑越高,最后黄河部分河段成为高出地面的“悬空河”。一旦遭遇水患,河水一旦冲破堤坝,周围就会变成一片泽国。

提起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上河”,人们可谓是深恶痛绝,一旦决堤,危害极大。其实,“地上河”早在西汉末期就已经形成了,在东汉永平12年(公元69年),黄河在河南地区发生决口,导致河道南移,给沿岸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于是,汉明帝立即派出王景和王吴两位大员,赶赴河南地区进行治水。

王景和王吴抵达河南后,对黄河决口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最后拿出了治理方案,分别是疏通河道、修筑堤坝、建立水门等措施。其中,最要紧的就是修筑堤坝。

因为黄河携带泥沙量特别大,已经形成了“地上河”,而进入汛期后,黄河水量暴涨数十倍,泥沙量也相应剧增,如果按照以前的堤坝形式进行修筑,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进入汛期后又将重蹈覆辙,徒劳无功。因此,王景决定修筑双重堤坝,将黄河水从内堤的上游水门放出,经过外堤的阻挡,再从下游的水门中回流到黄河中。

这个工程虽然繁琐,耗资巨大,但它的好处却是能将黄河所携带的泥沙大量堵截在内外堤之间,这样一来,既加固了堤坝,使之更加牢固,又延缓了泥沙堆积而抬高河床,对“地上河”情况有一定的缓解。

正是王景、王吴等人的这个创举,让黄河在之后800多年的岁月里,都没有发生过重大决口,河道也保持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中,可谓是利在千秋。

次日天气稍微凉快一些,考虑到桃园条件落后,姬长卿便让张嬷嬷回陈府赡养,当然最主要还是每十日的讲义也该送给陈盛泽了。

陈盛泽下课之后,兴高采烈的回到书房,随即打开玄玉儿抄录来的讲义,并附上这十日的课业。

姬长卿的课业很少,基本上只有上新课时,他才会布置作业,剩下的多是评讲学生的课业、解答疑惑,等学生学会这堂课后,他才会讲新的内容。

陈盛泽迫不及待的翻阅姬长卿的点评过的课业,待一一详阅后,陈盛泽方才仔细回味自己此前的答题思路,结合梓州书院夫子们讲的知识。

陈盛泽便让书童罄钟研墨,他要赶紧记录下现在的体悟时。

等他记录好体悟时,随身婢女和张嬷嬷已经将饭食送到了书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