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天策烽烟 > 第六十四章 安民

第六十四章 安民 (第1/2页)

六七看书 67kss.cc,最快更新天策烽烟!

楚历870年,深秋。

漠北之地,连年征战,渐渐有一统之势,目前只剩下北胡汗克达氏和西胡察可台氏两大部族。

汗克达氏因五年前帮了辽州抵御公孙雄,从而得到了周家的支持,实力大增,加上自身的优势,吞并了大小十数个部落,成为了王族以外,最大的部族。

而察可台氏,则是胡人王族,素来以胡人正统血统自居,联合了支持王族的大小十数部落,和汗克达氏抗衡。

然而,数年交战,本来就缺乏粮食的漠北地区,更加是雪上加霜。

但是,这一年,汗克达氏和察可台氏,似乎是达成了什么协议,两族罢战。秋收过后,汗克达氏突然寇关辽州,周家周承没想到几年来一直处于友好状态的汗克达氏,居然突然翻脸,被胡骑长驱直进,肆虐辽州,不少百姓流离失所,涌入襄州。

但公孙雄和袁综交战,自身难保,下令驱逐流民。流民虽然怨声载天,但也没办法,只好继续西行,前往晋州。

然而晋州的情况也不好,察可台氏,带着支持他的部族,号称五十万勇士,进犯晋州的门户——天门关。晋王楚荣亲自率领麾下,坐镇天门关,形成对峙之势。但是知情的人都知道,胡兵来势汹汹,晋州只能采取守势。不过这也是一个有效的应对之法,只要天门关不破,等到开春,牧草抽绿,胡骑粮草也难支,到时候胡骑肯定会撤去,但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一时之法,待得胡骑粮草准备充足,肯定是会再次寇关。

太河县,城门的城楼上,望着陆续进城的流民,卢渊叹口气说:“在这样下去,晋州也难以消化这么多流离失所的百姓啊。小毅,你有什么好办法?”

这两年来,毅居于黎家村,但是也经常去拜访卢县令,同时也经常提出一些小意见给卢渊,今天也不例外,进县来拜访卢渊,得之卢渊在城楼,也赶了过来,听到他的话,李毅也很无奈,毕竟人数太多,无论是晋王,还是卢渊,抑或是李毅,都支持接纳这些流民。

其实接纳这些流民,从长远来看,是有利无害的,但是目前的困难时,如何安置这些流民,这的确是一个难题。当下苦笑道:“卢大人,当初我也想不到会有这么多百姓涌入,但办法不是没有,关键是看卢大人愿不愿意用。”

“都这个时候了,总比没办法好吧?既然有办法,你就赶紧说吧。”听到有办法,卢县令

“青壮者从军,实行军屯,做一些简单的训练,若晋王有征兵的需要,这些人就能充当兵源,进入正规军队后,稍加训练就能投入战场。

至于平时,太河县四周,虽然山地居多,难以种粮,但并不妨碍开发,县令可命其适当砍伐树木,充当木材,然后种植棉花。所得木材,可后围绕太河县兴建民舍,供流民入住,如此一来,居住问题可以解决。同时兴建作坊,待一年后,棉花收成,可让老弱妇孺在作坊内生产棉衣、棉布等棉产品,然后往各地贸易,亦可军用。如此一来,百姓能自给自足,太河县税收亦能提高。”

卢县令当然知道这个方法是可行的,但目前的情况,是现在的粮草不多啊,皱着眉头说:“你的方法是可行,但是这至起码要一年后才能见效,我们目前最大的困了,是没这么多粮食啊……”

李毅从容一笑说:“县令莫急,我之前不是提过,产品可以贸易往各地吗?同样道理,粮草也可以向各地购置。太河县地处进入晋州要道,来往商人络绎不绝,大户亦不少,县令可以官府之名,让他们捐献粮食,权当为“借”,只要他们,愿意提供粮食,待日后产出棉布,便可过来收取棉布,收取多寡,视支援粮草多少来定。商人逐利,大户远见,只要有利可图,必然会答应,粮草也会从各地络绎不绝地运来。”

“这……恐怕不妥,先不说棉花能不能收成,单是这让他们先拿出粮草这方面,就不会有人答应。还有,你别忘记,这几年各地天灾不断,各州郡已经禁止贩卖粮食,哪来的粮食可以供给我们?而且还要是一年之久。就算他们肯,秋收之后,涌入太河县的流民便有二三十万之多,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我太河县安置不下。”卢县令仍然是一副担忧的样子。

卢县令不理解风险投资这一定义,当然是难以理解李毅提出的方案,如果放在廿一世纪,政府提出的项目,招商投资的话,绝对是抢破头也来,跑关系都已经是轻了,就算用上贿赂这些手段也不出奇。如果卢县令不用,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但他还是耐心地解析:“不错,太河县地方偏小,容纳不下这么多人,但是其他县城还是有地方的,而且其他地方不像太河县的地形,毕竟晋州还是平地居多,只要有足够的人口,很容易实行屯田这一方案,等开春以后,其他地方就可以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一来可以解决流民的安置问题,二来可以解决兵源的问题,何乐意而不为?以我这几年来,对晋州的了解,晋州再容纳两百万人口也不成问题。

现在我们关键要解决的问题,粮食的问题,卢大人,你并非商人,难以理解商人的盈亏之道,商人虽然多是投机取巧,无利不往,但是他们不乏有远见之辈,懂得风险与收益并存的道理。现在我们要的是他们出粮,而不是出钱,性质和他们以钱购货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至于其他县城,可以还之以粮,待明年秋收后就还他们,一年不够就还两年,当然,还多少就由晋王决定了,只要比他们出的粮多就行。至于有没有粮草,这你就更不用担心了,所谓人有人路,鼠有鼠路,他们自然有他们的途径弄来粮食,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弄来。

卢县令可以向晋王进言,提议晋王,如果愿意提供粮食的商人、大户,可以适当降低税收,同时设立一个捐献榜,提供的粮食越多,排名就越前,待一年后,再奖赏榜上排名靠前的人。如此一来,名利双收,岂有不答应的道理?”

这朝代商人的地位不高,虽然没有我们古时候吏农工商这般低下,但也绝对不是上层社会的人,很多商人,都是一些大户世家的附庸而已,说白了,就是大户世家的赚钱工具。只要官府肯给他们足够的名誉,相信他们绝对会很乐意出点财的。卢县令眼睛越来越亮,认为这方法可行,但是关键是晋王肯不肯用这方法,不过他还是决定试一试,万一晋王同意了呢?那可是事关上百万人的生存问题啊。

“小毅啊,你这可是救了上百万人的性命啊。等会你把你的方案在详细整理下,我这就去些奏章!”卢县令是实干派,决定了的事情从来不拖拉,马上就要去写奏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