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燕起东方 > 第七十五章 东胡之战

第七十五章 东胡之战 (第2/2页)

“臣探听到这个消息后,暗自记在心里,认为这是我燕国的一个机会。于是在一次贩马途中,臣悄然脱离队伍,逃了出来……天佑我大燕,臣正好遇到我燕国巡逻的士兵。”

“臣说明身份以后,被带去见王上。臣将东胡损兵折将,发生内乱的消息告诉王上,希望王上趁此机会发兵收复失地。”

“当时我燕国已经休养生息十几年,军队已经练成了十几万,正想要用实战练兵,所以王上同意出兵。”

接下来秦开突然激动起来:“但是,臣万万想不到,王上竟然将此重任交给刚刚回来的微臣。于是臣被王上拜将,北击东胡。”

“臣对于东胡的地形以及势力分布都有很深的了解,所以臣率领十万大军轻而易举的就找到东胡的一个势力进行厮杀,全歼敌军。其他的东胡人由于没有统一的首领,组织不起来像样的反击,故而东胡人一路北逃,而臣率领人马尾随他们向北追去,不但收复故地,还为我燕国拓土近千里……终不负王上所托!”

姬复听了也是震动不已,没想到破东胡过程居然如此曲折和简单。

“此次攻击东胡我军伤亡几何?”

“两千余人。”

“为何如此之少?”

秦开诧异的看了姬复一眼说到:“胡人之患,在于其飘忽不定,比我灵活,臣熟知地理,故而能够攻其不备。此外,除了第一场算作一次小仗之外,其余时间基本没有遇到抵抗,与行军无异。”

“将军之意,胡人不足为患?那为什么将军不趁机灭了他呢?”姬复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东胡人也好,匈奴也罢,所依仗着,无非骑兵之利!其余兵器也好,纪律也好,皆不如我中原各国军队。故而不论臣回来不回来,我燕国丢掉的土地都会在国力恢复后重新夺回来,臣回来,不过是将这一过程提前,并借其内乱将损失降到了最小!……所以,东胡人不过是芥藓之患,不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大的影响。”

“至于说灭了他们,那也是不可能的,如赵武灵王,也不过是重伤了他们罢了。臣所带之兵步兵居多,追之不及。再者,北方苦寒,不生物谷,占之无用。”

姬复听了,明白过来这个时代人们的想法了……与后世历朝历代不同,北方的这些马上民族并没有对中原造成太大的威胁,各国一直保持着高高在上的态度。各国全力在中原争锋,对于这些马背上的民族的态度就是你乖乖的就不理你,要是不听话,就打服你。……至于灭了,可能性不大,一是被打残后,他们总是向更北方休养生息;二是,诸侯各国不稀罕北方苦寒之地,没有争霸中原吸引他们,他们总是想着向南发展,因为那里的气候更适合居住……所以他们都修建了各自的长城防御这些时不时犯贱的马背上的民族,以少量的军队就能达到这一目的,至于大部队,自然是各国混战。……虽然,燕国现在还没有修长城。

所以,基于此,此时的中原人并不把打败这些马背上的民族当做什么了不起的功劳,秦开的态度就是这一事实的最好证明。

至于太史公写的时候颇多笔墨去写匈奴的厉害,写李牧,秦开的胜利,可能是因为那时匈奴统一了北方,实力大增;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汉代的开国之君刘邦的‘白登之围’,以后几代国君都有‘谈匈色变’,实行和亲政策,屈辱一甲子之年以上,国君只能以仁义**,……若不是出了个刘彻,那么汉朝将不如前朝多矣,也许就没有汉族这个称号了。

所以,太史公笔下,战国之时,才将马背上民族视为威胁。……一句话,太史公想当然了,他写的是汉朝对匈奴力量对比,与战国之时并不符合。

换句话说,战国只时虽然有些国家对内不行,但对外,最终的结果从来都是胜利的!

而汉朝,由于刘邦又行分封,虽然顺利的占有了天下,使得天下姓刘,但是力量分散,没有凝聚力,内部动乱不已,所以反而不如占有一隅之地的战国时各诸侯国有力量。

综合分析,也就是说秦开之所以敢逃回来,不怕东胡人报复燕国,一是因为东胡处于衰弱期,二是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他相信打败东胡不成问题……毕竟,他逃回来其实就是和东胡撕破脸皮差不多了……果然,燕国也没让他失望,恢复过来国力的燕国军队在他的带领下轻松的扫平了北方。

“如今朝鲜已经刚刚被将军打服,不足为虑,只是不知,十几年过去,东胡那边怎么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