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我与秦汉第一谋士聊历史 > 西学东渐之,徐光启

西学东渐之,徐光启 (第1/2页)

六七看书 67kss.cc,最快更新我与秦汉第一谋士聊历史!

书接上回。继续做梦。

今天请到的嘉宾,依然是秦汉时期天下第一谋士,张

良先生。

我问,若是我想写明朝某位人物的传记,写谁最好?

他说,张居正。

我问,推荐理由是什么?

他说,粉丝最多。在历史圈有这么一个说法:10个明粉里有4个张居正粉,1个严党,1个徐党,1个心学门人,1个东林党人,1个阉党人,剩下1个是崇祯粉。

我说,一说崇祯,我就想起网上那个热帖,有人问:假如穿越到崇祯皇帝身上,你会怎么做?点赞最高的回答是:卷包袱跑,还得快跑。

他说,崇祯时明朝已经病入膏肓了。

我说,我的书店主营作家签名书,以茅盾文学奖为主,其中有套书就叫《张居正》,分四卷,也获了茅盾文学奖。我还是略诧异的,您说这是历史研究呢还是小说创作呢?

他说,属历史小说范畴,就是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文学创作,允许一定程度的天马行空。这类创作里最有名的是帝王三部曲。历史小说火不火,主人公是谁很关键,写张居正肯定比写秦桧更体面更受欢迎,你就是把秦桧写成了花,也不可能把茅盾文学奖颁给你。

我说,这类创作模式,很容易让人出戏。写李太后绰约风姿让张居正心旌摇荡,其中有这么一句:李太后点点头,朝张居正送了一个秋波……

他说,作者熊召政是爱张居正的,觉得这么优秀的男人咋可能不吸引身边女人呢?太后首先得是女人,对不?熊召政对张居正是叔叔对侄子的视角:这小子是我看着长大的,从小就品学兼优,长的又帅,大姑娘小寡妇都往他身上凑!但最爱张居正的作者是朱东润,他写了一本《张居正大传》。朱东润对张居正的视角是父亲对儿子:我娃做什么都是对的,如果他做错了一定是不得已的。写张居正的还有一个人叫樊树志,他则是邻居视角:张文明他家儿子从小心眼多,长大当了官儿,没干什么好事。

我问,张居正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他说,他的粉丝认为是成功的。从当时来看,效果算是立竿见影,不管是人事、财政还是军事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延续了明朝的寿命。

我问,张居正改革的具体举措是什么?

他说,一是节流,二是开源。节流就是给大明瘦身,对干部实行考成制,考成不是考勤,是让每位官员列年度计划,年底考核,完成不了就下岗。这一项改革,无论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都干过。开源就是增加税收,因为大明越来越胖,财政越来越紧张,甚至入不敷出了。怎么增加收入?张居正创造了一套鞭法,所谓“一条鞭”,应该写为“一条编”。当时苛捐杂税种类繁多,而且以实物征收为主,张居正的鞭法就是变复杂为简单,每家每户也不用交公粮了,也不服徭役了,直接算个简单账,根据人口与田亩计算出每户每年交多少两银子。

我说,在过去的朝代里,貌似没有白银作为货币的习惯。

他说,是的,甚至明朝有两百年是禁止金银交易的。明初,金属矿产紧缺,朱元璋学习宋元,开始印制纸币---大明宝钞,大明宝钞有课本那么大,是世界上迄今票幅面最大的纸币。发行纸币本来是好事,携带轻便,交易快捷,但纸币的背后要有真金白银做锚定才可以,可朱元璋根本没搞准备金,并且规定宝钞可以兑换金银铜钱,但金银铜钱不可回兑宝钞,等于用纸币从百姓手中套走了真金白银,再加上印制无节制,宝钞泛滥成灾,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自然被动回归到更“保值”的白银。张居正的一条鞭改革,既依赖于白银货币化的基本完成,又促进了白银真正成为主流货币,与世界接轨。

我问,税率比之前高了还是低了?

他说,差不多。

我说,那何来开源?

他说,准确的讲,不叫开源,而是疏通下水道。过去税赋种类繁多,民间避税成风:人头税?少上户口;土地税?少报亩数,全国近半数土地被隐藏了,而明朝税收又高度依赖农业。所以,张居正决定清查土地和人口,重新恢复税收秩序。张居正改革能大幅度增加政府收入的根源是他让部分已经不纳税的土地和人口重新纳税,扩大了税基。

我说,应该也算财政收入的极限了。

他说,还有增收空间。比如还可以对江南的商业收税,还可以针对富人收税。但是这属于改革禁区,很容易踩到既得利益者阶层的底线。

我问,那当大明王朝再缺钱的时候怎么办?

他说,找软柿子捏,针对农民加税。当农民被压的喘不过气时,声称“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李自成就成了全民救世主。每起义一座州县,朝廷便损失一州县的税基,明军打了败仗需要更大的投入才能翻盘,但越来越少的税基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进入恶性循环,明朝崩盘了。

我问,张居正改革阻力大不大?

他说,相比王安石,几乎是零阻力。因为张居正是独裁模式,他一人掌握所有大权,万历皇帝是他的学生,什么都依仗他,大臣又惧怕他手握的重权,所以改革才能势如破竹。

我问,独裁最怕什么?

他说,怕言论自由,所以必须关闭评论区。当时各地都有书院,可以理解为今天的大学。老师讲课时,讲到了当下政治生态,不由自主就批判起张居正的改革搞的鸡飞狗跳。妄议改革的人足够多就会动摇改革根基,张居正下令关闭了所有书院。很多人以为张居正关闭书院是因为学院传播王阳明心法不利于社会发展,非也,主要目的是堵嘴。

我问,张居正改革跟王安石变法有什么不同点?

他说,张居正是光杆司令,几乎是一人在战斗,连他的学生都倒戈了,他死了,他的改革也就死了。而王安石是形成了一个党派,他在不在位都不影响变法的推行,王安石死后多年,新旧两党还在交替执政。两者的本质差别,其实在于皇权对待改革的态度,万历皇帝对改革无感,而王安石时的宋神宗呢?是他想改革。

我问,张居正为什么不培养接班人呢?

他说,太过专权,事无巨细,统统自己处理,谁都信不过,也不想放权。长此以往,到了年老时呢,又感叹朝中无人能帮他。理论上,皇帝就是他最好的接班人,可是呢,皇帝让张居正伤着了,对政治没半点兴趣,30年不上朝,不仅不上朝,仿佛是自闭症患者,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万事不理。

我问,怎么伤的?

他说,他太想把万历皇帝栽培成尧舜之君,为万历皇帝定下了日常生活的规则:9岁小皇帝每月只用9天上朝听政,其余时间,则去文华殿上课学习。结果适得其反,这娃在被扼杀了所有童趣之后,连起码的同情心也没有了,等亦师亦父的张居正死了,他还要掘张居正的坟。

我说,起了叛逆心。

他说,皇帝的叛逆期好像比一般人来的更凶猛和漫长。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罗马皇帝康茂德身上,他爹奥勒留给他安排了17个老师,其中8个教哲学,结果康茂德厌学,只喜欢角斗士。

我问,万历皇帝小的时候怕张居正,长大了,为什么不把权力拿回来?

他说,你家里养了两只狗,一只是成年的哈巴狗,一只是刚满月的藏獒,哈巴狗总是欺负小藏獒,等藏獒长大了,它依然害怕这只哈巴狗。经历、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万历皇帝很难在张居正面前硬起来,张居正也一直把他当孩子看待。张居正若是让皇帝逐步走向台前,自己退到幕后,将手中的权力归还给皇帝,改革的寿命或许会更长,明朝的寿命可能会更长。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明朝成了糠心的萝卜时,被颠覆也是一种进步,是先进对落后的取代,是高效对臃肿的取代。

我问,清军与明军作战时,武器是否全面碾压?

他说,之前我跟你提过一嘴,明朝灭亡有个客观因素,就是明朝接受世界先进军事体系没有周边民族快,没及时制造和使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又没学会科学的作战模式。明朝虽然号称万国朝拜,但是经济、科技交流基本是空白的,因为有海禁。

我问,丝绸之路呢?

他说,明朝时期丝绸之路几乎是荒废的。一是沿途有不少蒙古部落,不太平,维稳成本太高,而大明的军事战略以守为主。二是明朝经济重心是农业,不重视贸易。三是明朝地区发展重心在北京、南京,太靠东,丝绸之路属于西大门,这就如同你住小区东半区,那么就很少走西大门。

我问,张居正知不知道改革的关键是科技与生产的大发展?

他说,当时的明朝太闭塞,几乎不知道外面发生着什么,张居正能力再强也是有想象力天花板的,他不知道除了土地之外还能从哪抠到钱。明朝什么时候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是传教士们偷渡到中国以后,给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扇窗户。

我问,为什么要偷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